浩觉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赛事

文章内容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衰落的共同原因,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以及英国崛起的原因

tamoadmin 2024-07-16
1.谁来给我分析一下西班牙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根源?为什么之前不接受国际纾困?现在才接受欧洲纾困?2.葡萄牙和西班牙有什么共同点3.17世纪后荷兰丧失大国地

1.谁来给我分析一下西班牙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根源?为什么之前不接受国际纾困?现在才接受欧洲纾困?

2.葡萄牙和西班牙有什么共同点

3.17世纪后荷兰丧失大国地位的主要原因

4.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先后称霸世界,这其同的原因是什么?

5.西班牙,葡萄牙称霸世界的过程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衰落的共同原因,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以及英国崛起的原因

葡萄牙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对一些大帝国、大家族用这句话来形容他们在鼎盛时期的实际情况都是贴切的,对像葡萄牙和西班牙这样的帝国尤其恰当。因为这两个帝国的先天不足之处很多,其中最为突出一点是:它们的海外的殖民活动反映了当时西欧各国的某种共同需要,它们吸收了当时西欧各国的许多人力、物力、财力来从事这种开辟新航路的事业(当然包括殖民),但当它们成为庞大的帝国时,迅速成长的西欧各国民族国家会不会承认它们的帝国的地位那?就它们内部来说,它们有没有能力来维持自己的帝国地位,也是一个令当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人颇费脑筋的事情。

以葡萄牙来说,它毕竟国家太小了,它的人口与它从事的事业确实差距太大,所以早在它建立帝国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就已深刻地表现出来。到后来,这些问题就与一般地帝国问题混淆在一起,难分难解。

(一) 战线太长,“敌人”太多

战线太长,“敌人”太多、国家的财力和人力不足,经常显得捉襟见肘,这是葡萄牙在建立帝国过程中就面临的问题。这里的“敌人”加了引号,表示这些“敌人”不是天生与葡萄牙为敌,而是葡萄牙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因为他们要去和掠夺他们。

早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曼努埃尔国王统治时期(1495~1521),可以说这是帝国正进入全盛的时期,但由于国王在对外征服上的大手大脚,显得力不从心,一些人开始表示了自己的担心,有人用“印度的烟幕”来形容在东方殖民成功及表面的繁荣可能是一场虚幻的美梦。葡萄牙人占领果阿,在第乌打败印度阿拉伯人联合舰队,占领马六甲等,无数,残忍异常,但他们也要付出血的代价。当时葡萄牙一些比较清醒的人也在关注以下事实:在遥远的东方他们的驻军被,商行被烧毁,船只被击沉。占领一个地方往往要进入持续的冲突,取得一场胜利似乎是相对容易的,但要保卫胜利的成果可能是一场拖垮国力的消耗战。陆地上、海上,东方、美洲和非洲,小小的葡萄牙比寻同时向这些地方派出很多部队去进攻、去保卫,兵力总是显得不足。另外,漫长的航线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消耗生命的可能性,如海盗袭击、暴风雨和坏血病的折磨等都使许多海员葬身海底。

1、放弃北非

16世纪初,帝国在非洲碰到了第一次危机。曼努埃尔相扩大占领摩洛哥海岸的范围,想占领菲斯王国(今摩洛哥的前身)。他看中了这个王国肥沃的土地,认为这对葡萄牙构成了很大的威胁。1515年,葡萄牙军队开始了行动,可惜最后被摩尔人打败而归。这场失败意味着葡萄牙100年间在北非的殖民活动以失败而告终。

此后一段时间,葡萄牙在印度洋上、南中国海上和巴西的殖民事业虽然总的来说相对顺利,整个国家也逐渐进入佳境,但它在北非的扩张却是每况愈下。尽管这是的葡萄牙士兵都晓勇善战,但摩尔人攻陷葡萄牙在北非最南端的据点圣克鲁斯(今阿加迪尔地区),只有很少的葡萄牙士兵幸存下来,全城居民惨遭杀戮。摩尔人视之为同葡萄牙开战以来最辉煌的胜利。确实,葡萄牙在北非的阵地已是全面崩溃。次年,国王下令撤出萨菲姆,这里曾是他们侵略摩洛哥的重要基地,也是主教所在地。16世纪中,葡萄牙又陆续撤出阿尔吉拉等地。这意味中葡萄牙的决策者开始放弃北非,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东方。这正是他们在澳门、日本和香料群岛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

2、 海外收益的下降

16世纪初期的一段时间里,葡萄牙几乎垄断了香料贸易,1515年攻下霍尔木兹后进入垄断的顶峰。但好景不长,人和阿拉伯人的反击很快就开始了,列万特重新成为重要的东西方香料贸易地区,地中海也很快恢复了相当繁荣的香料贸易。1525年和1527年间,法国里昂市场上出售的香料有一半是从列万特运来的。实际上,葡萄牙人对马六甲和印度洋的控制只能是相对的,它所控制的是当时东方航线上最重要的港口,但对二流港口他们基本上无能为力。东方的香料不经马六甲也可运到印度洋,而印度洋太大了,葡萄牙人对它的控制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

想打破葡萄牙人对香料贸易垄断的人太多了,葡萄牙的招架能力有限。这场好望角航线与地中海航线的竞争,实际上是及意大利各重要城市、阿拉伯商人,还有法国、英国、德国商人与葡萄牙人的竞争。在这种竞争格局当中,葡萄牙人的优势并不明显,这就使得传统的地中海航线在整个16世纪依然相当繁荣。

到16世纪30年代,的报复加剧了。其中一个特别明显的标志是:甚至在欧洲北部的安特卫普的市场上,来自列万特的胡椒再次成为一个不可低估的因素。这里,政治因素也发生了重要作用。因为这时正是西班牙的理查五世帝国与法国之间的意大利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地时候,同时查理五世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地冲突也经常发生,法国为了打败查理五世,开始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合作,与其签订友好条约,马赛地船舶可以直接驶入列万特(当时在奥斯曼帝国的管辖之下),于是在法国南方各大城市中,来自地中海的胡椒与来自大西洋的胡椒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6世纪60年代,奥斯曼土耳其与葡萄牙进入战争状态,这时甚至连葡萄牙自身都出现了胡椒短缺,经地中海运往欧洲的香料可能超过了好望角航线开辟前的水平。

运入欧洲的香料数量大增,增加速度大过香料消费的增长速度,香料的价格于是下跌,葡萄牙从香料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东方贸易的成本却在不断增加。有许多原因促使成本增加,比如竞争对象增加,大西洋上海盗猖獗,运送香料的船只需要舰队护航等都使成本上升。还有一种成本也在增加:东方一些地方的人很快就掌握了葡萄牙人制造武器的技术,葡萄牙人面对着更能打仗的东方人军队。达·伽马的大炮曾令印度人闻风丧胆,但几年后印度人造出的大炮比葡萄牙人面对的大炮更大。葡萄牙人从印度一个王公的军队缴获过一门大炮,长6米,重20吨,是有名的“第乌大炮”,葡萄牙士兵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炮。

葡萄牙中也有一些比较清醒的人,他们看到完全依靠的努力难以维持帝国现状;又由于收入减少,每年拿不出足够的钱来为商队护航。1570年,放弃了对东方贸易的垄断,开始把东方的经商大权出租给一些商人,为的是发挥私人的积极性。这虽然是葡萄牙在开辟东方航线的过程中曾用过的办法,但在具体处理与商人的关心方面,葡萄牙远远不够英国成功。

贝才刀巴 2007-01-20 16:35

(二) 国内颓势凸现

到15世纪中,葡萄牙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表面上高度繁荣,但仔细观察一下的话,已可以明显察觉到它繁荣外表下的衰败趋势。

1、 享乐之风蔓延

香料和奴隶贸易及在美洲等地地殖民没有给葡萄牙国内带来生产地高涨,这是的葡萄牙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也就是说它的现代经济的发展条件尚不具备,居民手中的金钱一般还不是投入生产,而是投入消费。到16世纪中,国民缺乏追求、精神颓废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有一位人文主义者写了一首诗,诗中说:自从发现了东方的珠宝和新世界,自从靠牺牲那么多的生命换来了“少量好处”,自从把肉桂和胡椒运回葡萄牙后,葡萄牙就变成了一个郁郁寡欢的国家。这种情况其实早已存在,因为早在15世纪,葡萄牙就通过经营非洲西海岸和大西洋诸岛的贸易发了财,但这种发财不等于这个国家真正富裕起来。早就有人指出过,印度和香料贸易将是葡萄牙走向衰落的一个因素。到了16世纪中,这种情况已是非常严重。人民从农村涌向城市,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最严重的问题可能是宫廷和上层阶级的奢侈和排场。宫廷人员大量增加,贵族们开始炫耀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表示其所享有的社会地位。国王手中掌握大量的收入,一段时间那尚可支撑宫廷的消费;但大贵族们一方面像国王一样经营自己的小宫殿,而收入却无法与国王相比,所以总是弄得负债累累。国王曾颁布过许多法令,企图阻止这种现象的蔓延,如禁止衣着过分奢侈,限制使用贵重的布匹、首饰、黄金和白银饰品及佣人的数目等,但均无济于事。

葡萄牙的整个生产没有什么变化。萨拉伊瓦说,“16世纪结束时,葡萄牙的工业生产与13世纪相差无几,仍然是铁匠铺、瓦窑、土布纺织、制鞋、做马具、纺麻、造船等”。但进口的东西却越来越多。1526年上演的一部讽刺剧讲到,葡萄牙的生肉从不列颠进口,从比斯开进口。实际上各种提高有钱人生活质量的东西都要从外国进口,有的材料还提到,连鸡蛋都要从外国进口。

2、不可靠的经济繁荣

葡萄牙开辟了到东方的航线并在一定时间内及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东西方贸易,但葡萄牙并没有能力使自己成为西方的经济中心;里斯本虽然是当时欧洲的一个大城市,最繁荣的商业城市之一,但它不可能成为欧洲的商贸和金融中心。当时欧洲的经济中心正在逐步向北转移,对葡萄牙来说很不利的一点是:当时欧洲的香料消费大多集中在北欧,运入欧洲的香料大约有九分之十是由这里的居民消费的。所以葡萄牙人从东方运来的胡椒比寻运到北部欧洲才有市场,而北部欧洲从事香料转销的中心是尼德兰德安特卫普(今日的比利时第一大港口城市)。

安特卫普本来也不是北部欧洲的经济中心,16世纪以前,它西面的布鲁日是比它更有活力的一个城市,而16世纪后期开始,阿姆斯特丹就取代了它的地位。但在16世纪初到该世纪后期,它在欧洲经济中有当之无愧的地位。1501年,一艘满载胡椒和肉豆蔻的葡萄牙船到达这里的斯凯尔特河码头,接着其他船只也接踵而来,它很快就成为了欧洲北部屈指可数的商业城市。

1508年葡萄牙在安特卫普成立“佛兰德商行”,作为设在里斯本德印度商行的分支机构,经销运到这里来的香料。葡萄牙人缺乏自己的商业网,也缺乏经营管理这种销售网的经验,同时,漫长的东方航线需要保护,需要他们派出众多的商战,围剿无数的海盗,这个小小的国家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建立面向全欧洲的经销网及分销香料和从事零售所需要的信贷,它只得把这些工作交给欧洲其他国家的商人。佛兰德商行的作用,主要是批发出售香料,收回到东方购买香料所需的银和铜。

安特卫普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城市,国际资本在这相当自由地流动。这个城市自身拥有的商船不多,商人也不多,从事国际贸易的不是本国人,而是外国人,德国的、英国的、法国的、葡萄牙的、西班牙的和意大利的商人特别多。这些国际商人利用这里政治上和宗教上均比较宽松的环境,利用这里面向整个欧洲的商业网,能够大批大批地处理自己的财产和货物。

在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的经济依赖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它的东方贸易仰仗于德国的白银。早就有人指出,该世纪初的经济繁荣靠的是掌握胡椒的葡萄牙国王和掌握白银的德国商人合作的结果。换言之,只有通过与德国商人和德国银行家合作,葡萄牙才有可能在东西方贸易中大出风头,因为那时候,东方人卖的多,买得少,葡萄牙需要把白银和铜运往东方才能获得香料。到16世纪中,西班牙得白银大量涌入市场。西班牙的白银虽然不是直接进入里斯本,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两个国家一定程度上处于敌对状态,但这些从美洲来的白银通过各种渠道也进入了安特卫普或欧洲其他商业中心,通过购买香料而落入葡萄牙人手中。

葡萄牙的本土经济出现了衰退的景象。首先表现在农村的凋敝。很多人离开了农村,农业处于半荒废状态。1521年发生了一场饥荒,许多农民逃往里斯本,不少人饿死于途中。海外财富到不了农村,有钱人都住在城市里安家;但海外活动的恶果却基本上由农村来承担。教俗封建主都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水平赶上那些在海外发了财的人。由于缺乏劳动力和必要的投入,农田的产量却愈来愈少。从非洲来的黑人奴隶开始取代农村的劳动力,这更加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1541年时有人估计,每年约由12000个非洲黑人进入这个国家。大体上讲,葡萄牙的农村情况已经非常严重:雇农纷纷离家出走,自耕农经营条件恶化、破产;教俗贵族加强剥削;海外发财回来购买了土地的新贵并未在经营上做任何改革,只是想把土地作为永远保持富裕的手段;黑人奴隶成了农村中的重要劳动力。

人口的损失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危机。大量处于生命力旺盛时期的男性死于海外。到东方的船只往往去的时候有许多葡萄牙人,回来时大多是香料,人却少了很多,一些人是补充海外驻军,一些人干脆不回来了,许多人死在途中。航行中的死亡率很高。当时有人讲到有4000人与他一起登上到印度的船队,下船时只有2000幸存者。在东方停留时期的死亡率也很高,因为葡萄牙人不习惯那里的气候。远航船还必须在多风暴的季节渡过印度洋,帆船经常遇难,造成死亡。

3、宗教迫害的加剧

在整个16世纪里,宗教势力在不断加强。这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宗教改革及由此引起的反宗教改革导致了宗教势力的强化,这在欧洲所有天主教国家里都是一言的;一个是由于教会在海外扩张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还有一个是由于当时葡萄牙人,特别是农民把进入教会看成是拜托日益贫困的基本出路。当时农民的出路有三条:出海谋生、服侍王室成员或大贵族、入教。1533年上演的一出关于农民的剧本中,农民主人公痛心地说他穷得像条狗,他唯一得希望是把儿子送进教堂,这样好让他活得好一点。为什么进入教会生活会变得好一些呢?因为教会占有大量得土地,特别是教会对任何土地征收十一税的权力。16世纪里,葡萄牙教堂林立,修道院从200所增加到400所。

葡萄牙是天主教国家,新教徒的活动极其有限,但国王还是主张大力镇压。这种国策不仅是个宗教问题,也有现实的经济动机。1531年,若奥三世请求教皇批准在葡萄牙成立宗教裁判所,其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没收犹太人的财产。葡萄牙住着许多犹太人,他们在光复运动后被迫皈依了天主教,但心理上仍信犹太教。规定,如果改变信仰后仍参加犹太教活动,就要处以,或没收财产。犹太人往往拥有万贯家财,靠镇压犹太人增加了收入。从1541年起开始施行火刑,到1684年,小小的葡萄牙共烧死了1379人。

受到宗教裁判所镇压的还有其他思想比较开明、激进的人,其他镇压对象还有收藏所谓的“异端邪说”的书籍或撰写不合乎天主教要求的文学作品的人,特别是宗教裁判所鼓励告密,在群众中造成了大量的冤错案。比如远洋航行中因天气恶劣,船长着急,出口骂了某个圣人,也会受到告发。在宗教裁判所的猖狂活动下,文化思想变得空洞无物,各种作品或书籍只是华丽词藻堆砌起来的文学垃圾而已。一些有思想的人文主义者最多也只能说一些隐晦的模棱两可的话。除了对教会和对国王的颂歌,这个国家渐渐失去了灵魂和生气,余下来的就是奢侈和浪费。

贝才刀巴 2007-01-20 16:35

三)政治危机与独立的丧失

到16世纪中,葡萄牙面临德困难已经相当明显,但国王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这是,国内发生了关于葡萄牙如何维持帝国地位的争论。有人提出了征服中国的,但响应者寥寥无几。有一个叫迪奥多·多·科乌多的战士作家主张放弃东方帝国,建立一个从安哥拉海岸到莫桑比克海岸之间的帝国,包括整个南部非洲。这样可以缩短航程,减少相对庞大的海外驻军(其实人也不多)及这些驻军的开支。这一颇得人心,有人称之为“大门口帝国”。

1557年,若奥三世去世,王位交给了他的孙子D。塞巴斯蒂昂,但D。塞巴斯蒂昂才3岁,所以由母后摄政。由于母后卡塔琳娜是西班牙皇帝查理五世的妹妹,国内反对她摄政的呼声很强烈。5年后,她放弃摄政,由任大主教的若奥三世的弟弟接替。这位大主教悲观地表示:维持对印度的统治看来只有出现奇迹才有可能。在这年召开的议会上,各地代表纷纷要求保持非洲的要塞,建议增加军费,要求教会和贵族承担部分军费。代表们还反对兴建新的大学,认为要读书可以到巴黎或别的什么地方去,要求把这笔钱拿出来用于战争。可以看出,葡萄牙要强化对非洲的侵略,不仅仅是因为非洲距离葡萄牙较近,而是于当时的宗教狂热也有关系。

1568年,14岁的D。塞巴斯蒂昂开始执政,这个年纪轻轻的国王是个典型的宗教狂热分子。他从小所受到教育就是:葡萄牙是受到威胁的基督教的救星,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拯救基督教。在执政的10年中,他朝思暮想的就是如何讨伐异教徒。

上台4年后,他就想组织军队讨伐不同信仰者,由于集中在特茹河上的船只被一场风暴吹得七零八落,他才把出兵的时间推迟了两年。1574年,他偷偷乘船来到北非,准备发动对摩尔人的战争。临走的他下诏书,要求人民拿起武器等待他的召唤。但发动大规模战争需要机会。两年后,摩洛哥的王位落入奥斯曼帝国的支持者手中,D。塞巴斯蒂昂认为,这是对伊比利亚半岛和基督教欧洲生死攸关的大事,因为意味着奥斯曼帝国要占领整个北非。1578年,这年D。塞巴斯蒂昂24岁,他率领约17万大军,包括5000名外国雇佣军,前往非洲战场。他还不听有作战经验的军官劝阻,离开海岸前往迎战摩洛哥国王的军队。结果葡萄牙军队一半丧生,一本被俘,国王本人也一命呜呼。

国王年级轻轻就去世,没有留下后代,使葡萄牙陷于进退两难之中。这时最有继承王位的说他祖母卡塔林纳的外孙菲利普二世。由菲利普二世继承,意味着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这两个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合并

当时葡萄牙的上层阶级几乎都希望与西班牙合并。他们希望借助西班牙的力量挽救葡萄牙的萧条,弹压群众的不满以保持自己的权势和财产,同时他们还希望东方贸易从此会得到强大的西班牙舰队的保护。对葡萄牙的大商人来说,与西班牙的合并还意味着盛产金银的西班牙美洲对葡萄牙人的开放。总之,这是葡萄牙的统治阶级希望强大的西班牙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1580年,他们迎接菲利普二世当上了葡萄牙的国王

从1580年到18世纪初,总体来说葡萄牙与西班牙是站在同一条战壕,迎接着各各强大起来的西欧国家的挑战。

谁来给我分析一下西班牙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根源?为什么之前不接受国际纾困?现在才接受欧洲纾困?

只讲英国还不足以把国家崛起完全说明白,因为国家崛起的路上有曲折、有挫败、有教训,英国道路并不是唯一有价值的参照系。下面我会通过荷兰、法国、美国、德国的成长来国家崛起的成败。

纵观英国崛起的过程,我们看到了自由贸易的巨大威力。但很多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在英国之前,荷兰早就开展自由贸易了,并且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它后来为什么没落了呢?

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一个拥有自发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美好国家,它的发展究竟有没有上限。答案是有上限,而且荷兰很快就被打败了。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令人沮丧的答案是怎么得出的。

荷兰的成功之道

先看荷兰在辉煌顶峰时的样子。在17世纪80年代之前,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它拥有一万五千艘商船,其吨位占当时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它的舰队很强大,英、法两国的舰队加起来才抵得上它数量的一半。

如今的很多全球著名城市,比如纽约、雅加达,正是因为被荷兰人变成了殖民据点,才逐渐变成了重要的城市。当时,荷兰的势力遍布全球,甚至占据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海上交通要道。

想象一下,荷兰在当时只有四万平方公里,面积还不到英格兰的三分之一,却成了西班牙之后、英国之前的海上霸主。那么,小国荷兰究竟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主要有三大原因:独特的政治体系,以商业为主导的经济,独特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大原因,独特的政治体系。?海上马车夫?时代的荷兰政治很另类,当英国、法国、西班牙都在忙着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时候,荷兰完全没有围绕强大的君主去建立常备军、官僚队伍等现代国家的硬件,整个国家相当于一个松散的联盟。

1581年,荷兰七省联合起义摆脱西班牙的统治,共同成立了联省共和国。我们可以把这次革命看作西方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比英国光荣革命早了100多年。通过革命建立起的联省共和国不像当今美国那样,总统很强势,国会很厉害,它大概相当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邦联。七个省联合在一起,有问题共同协商,只有七省一致同意才能做出决定。

在如此低效的政治体制下,荷兰怎么还成了海上霸主呢?

先看外部原因,英国、西班牙、法国当时都特别忙。英国忙着对付教皇,对付西班牙、法国和苏格兰,还要忙着宗教改革、建立自己的国教。法国先是忙着收拾宗教内战,后来又忙着打三十年战争。西班牙忙着对付英国和法国,忙着拉拢教皇,还要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四处灭火。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处于四战之地的荷兰才没有受到威胁。它的外部政治压力不大,松散的体制还能撑得住,于是就赶紧闷声发大财。

再看内部原因。几百年来,荷兰的商业气息比较浓厚,宗教气氛相对淡漠,贵族豪门也不显赫。虽然联省共和国实行寡头政治,由上层精英主导,但他们都是生意人,不是靠打仗获得贵族身份的豪门。这些人就像管理公司一样共同管理国家,因此国家和商业非常合拍。

第二大原因,荷兰发展出以商业为主导的经济。从荷兰的地理位置看,它附近有很多海洋?近处有大西洋、北海、波罗的海,远一点向南还有地中海,简直就是面向海洋而生。大航海时代一来,荷兰的地理位置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如果说?面向海洋而生?为荷兰的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那么国内的地理环境则?迫使?荷兰人去做生意。荷兰水系发达,河流、湖泊、沼泽太多,这就使得农牧业很难展开。于是,商业在中世纪早期就成了荷兰人的主要产业。他们开挖了大量运河,并将这些运河连在一起。可以说,在大航海时代之前,荷兰人已经是内河航运贸易的高手了。

大航海时代一来,荷兰人从葡萄牙人手中拿到了很多航海资料,他们根据资料把自己的商船改造成肚子大、外壳薄的样式,就能拉得多、跑得快。就这样,荷兰很快成为全球贸易的中介,成为?海上马车夫?。

荷兰经济实力强大,不仅因为在贸易上称霸全球,还因为有一个行业格外领先?金融业。荷兰的银行业十分发达,这并不稀奇,贸易繁荣的地方自然特别需要资金周转。更厉害的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1602年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证券,各种公司的股票可以在那里交易。后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在那里上市,阿姆斯特丹成了第一个世界意义上的金融中心。有了大规模的金融业,荷兰的海上生意简直如虎添翼。

第三大原因,独特的宗教和文化。前文介绍过宗教改革,我们都知道,德国爆发了宗教战争,英国国王自己发起改革,和教皇翻了脸,法国也爆发了宗教内战?因为宗教,这些国家都快打散。而荷兰几乎没受影响。在天翻地覆的宗教冲突面前,荷兰人完全没有因为新旧教派的分歧划线站队,更没有大打出手。这大概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商业传统的影响。生意做久了,人们对与宗教有关的事情就没那么在乎,毕竟不同教派之间也要做生意,大家没必要打架。

第二个原因是伊拉斯谟的巨大影响。伊拉斯谟不仅是荷兰的圣人,也是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影响到了北方,也就是意大利以北的英国、法国、荷兰,甚至瑞典、丹麦、挪威,都掀起了北方文艺复兴的风潮。

不过,北方文艺复兴和意大利文艺复兴不太一样。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精神是?人文主义?,北方文艺复兴的代名词是?基督教人文主义?。北方文艺复兴的核心与基督教紧密相连,认为人的光辉、美德、自信和基督教训导的爱上帝、爱邻人、谦卑、恭顺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看法的代表就是荷兰人伊拉斯谟,还有他的好朋友?写了《乌托邦》、成为英国第一位布衣将相的莫尔。

有了基督教人文主义,人的光辉和上帝的教诲和谐共处,传统文化和新兴潮流和谐共处。这样一来,荷兰人就不走极端,性情朴素温和。这种性情使他们避开了宗教改革引起的混乱。在大国们深陷宗教战争之时,荷兰人潇洒地去海上赶起了马车。而且,荷兰人格劳秀斯开创了国际法,用自己丰厚的学识和卓越的远见把全世界用法律联系在一起。

荷兰为何丢了世界霸主地位

喜欢生意,不喜欢战争;喜欢和谐,不喜欢争斗;喜欢管理,不喜欢统治?很多人一定会感叹:荷兰是多么美好的国家啊!但它很快就衰落了。从1581年独立,到1678年与法国签订《奈梅亨条约》,荷兰只辉煌了近一百年。那么,荷兰究竟为什么,又是怎样让出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呢?

简单来说,一旦大国针对荷兰,荷兰的规模根本扛不住。17世纪中叶,英法两大强国同时针对荷兰。英国护国主克伦威尔和法国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科贝尔都信奉重商主义,追求贸易顺差的最大化,他们都十分痛恨荷兰。英国四次发动对荷战争,法国基本上想要消灭荷兰。

大兵压境之时,荷兰的种种劣势就暴露出来了。下面就来看看荷兰的结局,以及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第一,把国家当作公司管理是一种弱政治,无法对抗强大的英国和法国。荷兰的决策效率很低,集权程度也非常低,它既没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可以动员全民,又非常厌恶陆军,甚至在抵抗法国军队的时候靠的是雇佣军。这个生意国家没有在战争中被效率高、集权程度高、动员充分、组织精良的法国彻底灭国,已经是万幸了。

英国对荷兰的打击更加全面而深刻。英荷战争总共打了四次,其中第三次是决定性的。第三次英荷战争与法荷战争同时发生,英国人从海上来,法国人从陆上来,结果荷兰在陆地上彻底被法国人打败了。如果不是路易十四顾忌德国战场,荷兰真的有可能被并入法国的版图。英国在海战中并没有讨到便宜,但它率先与荷兰签订和约,很实惠地拿走了许多贸易特权。此战之后,荷兰的国力无法再与英法联盟抗衡,在大国竞争(尤其是战争)中屡屡落败,逐渐从一流国家的行列中退出了。

第二,国家规模大小决定商战的能力。这种规模不仅体现在领土和人口上,还体现在产业结构上。

从长远看,英国成功地拖垮了荷兰。荷兰不仅国力耗尽,而且每次战争都有断臂一样的重大损失。比如,第二次英荷战争后,英国虽然输了,但他们从荷兰手中抢到了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并将其改名为纽约。如此严重的此消彼长,地位调换只是迟早的事。

如果说法国用陆战直接威胁了荷兰的存在,那么,前三次英荷战争就是把荷兰的全球贸易领袖地位彻底击垮。

和英国人一耗,荷兰经济模式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首先,荷兰本身没有自己的农产品或手工业品,但英国有。战争一旦爆发,做中间商的荷兰就比自己有东西可卖的英国更吃亏。其次,荷兰的税制与商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吻合,以消费税为主。战争一旦爆发,赋税加重,加之双方额外加征关税,这种压力直接传导到经济领域?人民要面对通货膨胀,商人要面对价格上涨,荷兰的商业竞争力就随之下降。再次,金融业很容易遭遇赖账。战争打得越厉害,赖账的人就越多。

从以上三层对比来看,比起英国,荷兰才是不折不扣的买卖国家。即便在纯经济领域,买卖国家也不是拥有制造业、农业等硬产业的国家的对手,政治上的弱点就更明显了。

第三,霸主没落,什么样的死法算是体面??海上马车夫?的结局很有意思,它相当于把自己的霸主地位禅让给了英国。

先来看荷兰的结局。1780年,第四次英荷战争爆发,这次战争完全是英国人欺负荷兰人,已经崛起的大英帝国要把残存的荷兰势力消灭干净。最终,荷兰战败,英国获得巨额赔款,阿姆斯特丹的金融中心地位被伦敦取代,荷兰最重要的海外殖民机构?荷属东印度公司?不久后宣告破产。荷兰彻底变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国。

其实,荷兰在此之前就已经把霸权禅让给英国了。17世纪末,荷兰被英法两国夹击。荷兰的执政者威廉实在无力抵挡,于是选择与英国交好,娶了英国的玛丽公主。不承想,这个做法竟在不经意间为离间英法、保全荷兰做了准备。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人把威廉和玛丽请回英国做了国王。威廉当然极力巩固英国和荷兰的联盟,就这样,荷兰的霸权通过威廉象征性地转移给了英国。全球性霸权的禅让制由此开始,英国的霸权后来禅让给了美国。意图抢夺霸主地位的德国、日本,则无一成功。

通过对长时段历史的观察,战略学家们发现,全球性霸权的转移只可能是由一个更高级、规模更大、体系更完备、实力更强大的?自由霸权国?取代原来的?自由霸权国?。反自由强国试图用武力夺取全球性霸权,甚至不惜发动世界大战,都不可能成功。

因为比起反自由强国,自由霸权国在经济和贸易层面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经济和贸易体量远远超出本国的范围;它在国际政治层面拥有更多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国际规范性和合法性通过合作和协调更容易获得真正的盟友;它在国内政治层面拥有更加民主的代表制,国内的民主性让它拥有更为真实可靠的国内支持,能够更加长久地实现整个国家的团结和战争动员。

只有在这三个基本层面做得比老霸主更好,才能取代老霸主当上新霸主,否则,最终只会在争霸战争中落败。而争霸战争(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老霸主,提升了新霸主的实力,也就会成为霸权转移的关键节点。

此时再回头反思荷兰,必须汲取它在全球性竞争中的教训:一个弱政治、强经济的国家在大国竞争中是无法成功的。全球化固然是以贸易为底色的过程,但其中充满了政治体制的竞争,甚至经常性地引发战争。生意并不必然承诺和平,没有强大的政治保护,再好的文明也无法存续下去。政治体制更有韧劲的国家才能在全球性竞争中把生意做下去。

葡萄牙和西班牙有什么共同点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冲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被侵占;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三个共同原因促成了西班牙债务危机。具体的我做如下解释。

在金融危机中,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德国、法国首先从衰退中走出来,而且经济刺激作用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而且经济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胀的苗头,因此此二国带头,开始调整倾向政策的方向,从过度宽松逐渐向紧缩靠拢。然而,此时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却还深陷经济危机中,依然需要大量的刺激。此时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趋向于中性或紧缩。此等国猪仔国在无法得到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开启财政政策的机器大马力运转,那就是增大财政赤字,大量借债。不巧的是,货币政策不配合,本国又不能单独发行倾向,只能通过市场融资。而市场发现,猪仔等国赤字的数额已经巨大,已经超过GDP比重很大的一个数字,大约超过了30%,(具体数字记不详,没有仔细的研究)大大超过投资者的可承受范围,因此市场变得萧条起来。想借钱,但市场上又借不到钱,而且利率的被迫上涨加剧了想借与借不到之间的恶化关系,更糟糕的时,此时大量的短期债务到期,被逼偿还,而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偿还,由此产生了债务危机,而且是一个恶性循环。

简洁的归纳一下,那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想刺激经济,而货币政策又缺乏独立性,只能单独运用财政政策,而且是单一的,过度的运用财政赤字,导致增加了大量债务。大量的债务占GDP比例超过投资者忍耐限度,不愿投资了,市场利率被迫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加剧了债务偿还压力,也加剧了融资难度,从而诱发了债务危机。

17世纪后荷兰丧失大国地位的主要原因

有相同点:这两个国家在美洲占领了大片殖民地后,把开来的金银都用于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了。在一段时间里,西班牙甚至都不生产产品了,导致了发展停滞。同时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也促进了法英等国的经济发展。两方面作用,导致西葡两国衰败。 葡萄牙衰败还有另一个原因。它当时只有150万人口,不如西班牙,资金和人才不如和热那亚,综合国力不如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却控制了世界上几乎全部的海上商路,这动用了它40%的人口,人力不足了。后来,欧陆国家和阿拉伯人找到了新的商路,重新经商。葡萄牙开始不支了,英法荷等国相继攻占了葡萄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也从陆上兼并了葡萄牙。葡萄牙衰败了。

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先后称霸世界,这其同的原因是什么?

1358年,在荷兰北部的一个小渔村中,一个名叫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的渔民发明了只需一刀就可以除去鱼肠子的方法。把鲱鱼的肚子剖开,把内脏取出,把头去掉,然后把盐放在里面,这样可以保存一年多的时间,那时候没有冰箱,这种方法很独特,所以,那就是为什么荷兰的鲱鱼能够在全欧洲畅销,特别是英格兰。借助鲱鱼,荷兰人开始了商旅生涯。

15世纪末的地理现,给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作为中间人、代理人、加工者和推销商,荷兰人从葡萄牙和西班牙那里装载香料、丝绸和黄金,然后把它们运销到欧洲各地。返航时,他们又为这两个最早的海上霸权国家运去波罗的海产粮区的小麦、瑞典的铁器、芬兰的木材,以及自己生产的海军补给品。

荷兰人打败英格兰是从设计一种造价更加低廉的船只开始的。此前,典型的欧洲商船都建造有可以架设火炮的平台,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海盗袭击。荷兰人第一个冒险建造出了一种仅能运送货物而不可装置火炮的商船。它的设计很独特,它的船肚子很大,所以船身很大很圆。而甲板很小。这样的做法是因为,在斯堪的纳维亚,船所缴纳的税取决于甲板的宽度,甲板越窄,付的钱越少,所以,荷兰人造的船甲板很小,船肚子很大,利润也就越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这种船,荷兰人赢得了享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1596年到1598年,一个有名的人叫巴伦支,他是荷兰的一个船长,他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他经过了三文雅,现在一个俄罗斯的岛屿,但是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三文雅地处北极圈之内,巴伦支船长和17名荷兰水手在这里度过了8个月的漫长冬季。他们拆掉了船上的甲板做燃料,以便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保持体温;他们靠打猎来取得勉强维持生存的衣服和食物。在这样恶劣的险境中,8个人死去了。但荷兰商人却做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他们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货物,而这些货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冬去春来,幸存的商人终于把货物几乎完好无损地带回荷兰,送到委托人手中。他们用生命作代价,守望信念,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在当时,这样的做法也给荷兰商人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那就是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

1543年,西班牙国王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取得了荷兰的统治权。 当西班牙国王宣布荷兰是西班牙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荷兰人认同了这种说法;当西班牙国王重新划分荷兰的行政区域时,他们坦然地接受了;当西班牙国王为荷兰派来新的总督时,他们也顺从地臣服了。但是当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把手伸向他们的钱袋时,荷兰人奋起反抗了。

荷兰的独立战争爆发。一开始,西班牙的军队轻而易举地粉碎了荷兰人一盘散沙似的抵抗。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就有15万荷兰人死于非命。严峻的现实,让各自为政的荷兰省份不得不团结起来。1579年,来自荷兰北方七个省的代表在这间大厅中签署协议,组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敌。此后,战争开始向有利于荷兰人的方向转化,一方面是由于荷兰人的联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菲利普二世在欧洲四面树敌,连年的争霸战争耗尽了西班牙的国力。

1581年7月26日,来自荷兰各起义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郑重宣布:废除西班牙国王对荷兰各省的统治权。

荷兰人将自己的国家托付给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英国女王爽快地同意了做他们的君主,并派出军队保护荷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精明的商人们很快发现,英国女王收取的保护费,实际上比他们赶走的西班牙国王还要高。

1581年,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很多历史学家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

1602年,在共和国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就像他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一样,如今,他们又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在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的短短五年时间里,它每年都向海外派出50支商船队,这个数量超过了西班牙、葡萄牙船队数量的总和。

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于1609年,大约比英国银行早一百年,它是一个城市银行、财政银行和兑换银行。它吸收存款,发放。所有一定数量的支付款都要经过银行,因此,阿姆斯特丹银行对于荷兰的经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发明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信用。那时叫做“想象中的货币”。

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悬挂着荷兰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在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着日本的对外贸易;

在东南亚,他们把印度尼西亚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他们建立的第一个殖民据点——巴达维亚城,构成了今天雅加达的雏形;

在非洲,他们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新航线的要塞好望角;

在大洋洲,他们用荷兰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

在南美洲,他们占领了巴西;

在北美大陆的哈得逊河河口,东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今天,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纽约。

马克思这样评价道:1648年的荷兰:已达到了商业繁荣的顶点。

1648年,阿姆斯特丹的市民们决定建造一座新的市政厅。出于对质量的考虑,市民们没有预先规定工程完工的期限。实际上,他们一共花费了八年的时间和超过70吨的黄金,来营造这座宏伟的建筑。1656年,新的市政厅落成。

1656年,荷兰使团到达北京。入主中原刚刚八年的大清朝廷,以一种兴奋的态度接待了他们。但荷兰人遇到了那个时候所有到中国的外交使团都会遇到的一个麻烦,就是在觐见皇帝时必须行三拜九叩的大礼。事实上,一直到18世纪末,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的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是,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1688年9月,一支庞大的舰队从阿姆斯特丹港拔锚起航,这些船上载着荷兰的最高执政官威廉三世和两万名荷兰士兵。威廉三世此行是受英国议会的邀请,前去保护英国国民的“宗教自由和财产”。

17世纪末期,荷兰发展的速度慢了下来,逐渐失去了左右世界的霸权。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威廉三世离开荷兰到英国,都成为了世界中心舞台的一次极有象征意义的转移。

西班牙,葡萄牙称霸世界的过程

大国崛起 中说的也不一定全对,另外你所举的几个国家强大的原因也不是一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一类,荷兰自成一体,英国和美国属于另外一类。

但首先肯定一点:全民重商主义(拜金)和冒险精神引发自主探究世界的浪潮,从而获得广大的殖民地和(主要是金银),从而得到足够的金钱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然后就是强大的海军实力,和宽松的政治环境和金融政策。商人与贵族共治,海军比国力先行。

上面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崛起之路。但可惜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当时太有钱了,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买来,因此自己就不生产了,也就是传说中的(产业空心化),大家全玩资本扩张,结果到最后资本没有扩张,1588年无敌舰队的覆灭导致了西班牙资本外流,结果就是西班牙国力的衰落。因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强大是建立在其美洲殖民地强大的金银流入的结果,其舰队技术水平并不怎么样,本国生产能力也不行,当海军舰队覆灭的时候就是国家衰落之时,因为国家再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建立强大的海军了。

荷兰和英国崛起的时间差不多,但走的道路是完全不一样的。荷兰主要是做生意,商业利益比较重,商船之多当时无可匹敌,荷兰也是获得,但不是象西班牙那样把金银作为,而是香料。通过掠夺荷属印尼的香料贩卖到欧洲致富。但其海军实力极弱,只不过是由于法国和英国一直在顶牛才让它获得发展的机会而已,准确来说,荷兰远远算不上什么大国,从古到今都算不上。

英国的崛起是要和法国联系在一起说的,因为如果没有法国这一千年对手英国也发展不起来。两国地理位置相近,发展水平相近,双方战争连绵不断,双方关系也是无法断绝。法国的国王是英国人,英国的国王是法国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英国由于需要面临法国的竞争,所以必须保证自己有一个强大的海军,生存的压力和战争的压力迫使英国成为了海洋民族,因为它自己本土缺少,又和大陆不连无法从路上输入,海洋就是唯一选择。而法国则是陆上有足够的,对海洋需求并不是很大,因此海军需求量并不是很大,陆上威胁才是最重要的。英国和法国殖民地当时并没有什么值得输入的,很多都是后来才开发的,因此他们主要是依靠生产来面对对方的竞争,争的就是谁的生产能力强,谁生产的产品多,结果他们垄断了全世界的产品,并率先发动了工业革命,双双成为世界最顶级强国。

美国则是另外的道路,可以说美国的崛起有如天助。它的前英国殖民地身份和英美的血缘关系保证了美国在独立后世界第一强国对其的压制减到了最小,你见过什么时候英国对美国进行过技术封锁?同样的,美法的友谊保证了法国不阻挠她的崛起,法国也不对美国进行技术封锁。他的移民国家身份保证了全欧洲所有国家都有人成为其国民,也就形成了多样的文化,但其特殊的国家形成方式保证了美利坚民族的开放和自由,抗争精神保证了美国的公正公平,三权分立保证了美国的稳定交接和不断发展。由于技术发展迅速,生产能力迅速成为世界第一。结果就是:美利坚的霸权地位和强大海军。

总之,英美崛起主要靠的是生产力和技术先进性,宽松的政治环境保证了繁荣的经济,繁荣的经济反过来又保证了宽松的政治环境的稳定性。另外,当一个国家成为世界最强的时候,那就是使用他的技术的产品覆盖全球。(注意:不是生产的产品,而是使用他的技术的产品。)

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先后称霸世界.共同的原因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这几个国家都创造了当时最高的生产力productivty——以相同或更少的投入,却获得了更多的回报——这就使得他们可以更容易的不被竞争对手削弱或者说他们更容易的去削弱竞争对手,经过一段时间的量变积累,最终达到了质变,称霸世界。我觉得更应该进一步的讨论,为什么他们称霸世界之后都不断地变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