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觉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赛事报道

文章内容

雅典奥运会戏曲传播-雅典奥运会中国表演的节目

tamoadmin 2024-08-26
1.奥运会开幕式共有几个节目,分别是什么节目2.北京奥运冠军颁奖 国旗是横着升上去的3.要关于08奥运感人的作文 400字4.茉莉花歌曲的由来5.为主持人拟一段

1.奥运会开幕式共有几个节目,分别是什么节目

2.北京奥运冠军颁奖 国旗是横着升上去的

3.要关于08奥运感人的作文 400字

4.茉莉花歌曲的由来

5.为主持人拟一段60字左右的介绍词 《好一朵茉莉花》

奥运会开幕式共有几个节目,分别是什么节目

雅典奥运会戏曲传播-雅典奥运会中国表演的节目

一、开场表演

1.400名鼓手击鼓入场。

2.40秒钟倒计时。

3.奥运五环标志从“爱琴海”中升起。

4.儿童乘纸船引出希腊总理。

5.升希腊国旗,奏希腊国歌。

6.玛利亚·凯丽领唱《奥林匹克会歌》,升奥运五环旗。

二、演绎希腊神话

1.场中央升起大平台,各种希腊神像从石头中变幻而出。

2.古希腊神话形象“人马”用标枪投出神像雕塑。

3.400名“古代神话人物”于小船中亮相。

4.“古代神话孕妇”点燃焰火。

三、运动员入场仪式

1.各代表团按照希腊字母顺序进场。

2.全体运动员在橄榄叶下汇聚一堂。

3.雅典奥组委安杰洛普洛斯夫人致词。

4.运动员代表宣誓。

5.裁判员代表宣誓。

6.场内唱响雅典奥运会主题歌。

四、点燃主火炬台奥运圣火

北京奥运冠军颁奖 国旗是横着升上去的

2008年8月9日,顾客在苏州山塘街一家竹简工艺品商店内选购竹简。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唱的精彩场景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开幕式精彩的竹简表演使得苏州许多工艺品商店内竹简十分畅销,竹简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造型深受顾客的喜爱。中新社发王建康 摄

转播 首次实现全球同步

记者郭丽君

“太富有想象力了!”“太震撼了!”

8月9日0点04分,当李宁高举火炬在鸟巢上空的“中国式画卷”上奔跑时,北京的张丽与在日本的哥哥张军同时发出赞叹。

他们一边看电视,一边通过互联网的MSN交流着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感受。张丽惊喜地发现,她和哥哥几乎是同时观看到了开幕式的精彩演出。

北京奥运会转播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奥运会首次全部实现了全电视信号转播。而往届奥运会只实现了部分信号转播。在都灵冬奥会上,40%转播为信号,其余则是普通信号转播。“虽然远隔千山万水,购买了信号的欧美电视台完全可以保证他们国家的观众同步观看北京奥运的精彩赛事。”

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与中国没有时差,这些国家的观众,也通过频道实现无延迟地收看到了开幕式的盛况。

“中国网通在北京奥运场馆专门铺设了各式光缆近200公里,使所有场馆实现全光网络覆盖,保障了电视转播全部用信号,这在人类奥运史上是首创。”中国网通副总裁赵继东说,这项技术使世界各地的电视观众与现场观众同步观看奥运成为可能。

本届奥运会的转播规模与复杂性为奥运史之最。比赛将在37个场馆举行,大部分直播画面都要传到北京奥运会转播中心(),然后从这里向获得了转播权的全球电视台提供信号。由于应用了最先进的光缆传输,传输所用的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作为科技奥运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网通第一次用无压缩传送技术,将原始的电视信号完全没有损伤地在国际间传送,仅有数十毫秒的时延,这意味着电视观众几乎可以与现场观众同时看到比赛场面,在交互式节目中也不会再有迟滞的感觉,从而使长距离、音频交互成为可能。

“"中国式画卷"的清晰展现,让全球40亿观众通过电视记住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赵继东表示,在以往的奥运电视转播过程中,为节途传输带宽,电视信号的长距离传送都是先压缩后再传送,然后接收方再对信号进行解压。伴随着压缩与解压的过程,电视信号的传送就会产生一定的延迟,一旦遇到现场连线之类的交互节目,延迟情况会更加明显。

8月8日,通过网络了解开幕式盛况的观众也超过了历届奥运会。中国网通兑现了“宽带奥运”的承诺,铺设的跨太平洋直达光缆(TPE)连接了中国、韩国和美国,是中国目前容量最大、跨度最长、技术最先进的海底光缆系统,可确保500多万宽带用户同时登录访问,被称为“跨太平洋的信息高速公路”。

被称为“奥运海缆”的东亚环球海底光缆(EAC),承担着奥运会期间信号的国际传送及广泛的宽带服务等重要任务。为了保障信号的传输,中国网通派出几千名技术人员,分别汇聚在电缆信号和光缆信号传输系统的整个沿线。其中,青岛、上海和汕头等国际出口处尤其汇聚了众多工程师,为保证国际光缆稳定传输信号设计了多个预案。(本报北京8月9日电)

点火 整个长卷的最高潮

记者王东

曾引起亿万观众无限遐想并期待已久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火炬点燃仪式,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就在世人为它独具匠心的创意而感动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向记者讲述了它的诞生过程。

谈到本次奥运会火炬点燃的最初构想时,张艺谋介绍说,正如大家从开幕式上看到的,整个开幕式的表演都是通过一幅打开的长卷展开的,这幅画卷作为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段和载体贯穿始终,正因为这幅长卷具有最独特的中国色彩,最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因而也是最有个性的、独一无二的平台,别的国家不可重复。这幅长卷不仅仅是展示古代的艺术,在我们的创作理念中,这幅长卷是远远没有完的,我们愿意把它上升到世界的角度。所以这就是最后的点火,那个时候长卷仍然在李宁面前打开,李宁在追逐着这幅长卷,后面是全世界的运动员在传递,我们还是想告诉世界这样一个信息,这幅长卷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我们还会在一起,这幅画远远没有画完,还会画进未来。因此,圣火点燃的那一刻也就成为整个长卷的最高潮。

当初,如何将长卷与点燃火炬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了张艺谋和他的团队最大的难题。在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后,他们想到了国家体育馆的顶沿。“我们叫它碗边,我们利用了鸟巢的碗边这样一个独特建筑方式,把它看做是空中的跑道,也看做是空中的长画卷,从这个角度我们诞生了火炬的产生,这样一个长卷画上去,形成一个火炬塔,与手持火炬的纸卷画形成异曲同工。”

在看到“鸟巢”里的主火炬塔与后来在全球传递的“祥云”火炬有几分相像时,人们大概以为这是张艺谋和“祥云”的设计者早就有过交流和沟通。然而,张艺谋透露,当他们有了用长幅画卷形成一个火炬塔,并有了空中跑道、空中画卷这些想法,并完成了设计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后来的“祥云”火炬是最后的成形模样。后来当北京奥运会的手持火炬“祥云”发布后,“我们觉得怎么那么巧,完全是异曲同工的。这时大家才意识到,其实这正是我们共同寻找的东西。”

在开幕之前,火炬在鸟巢的什么位置?点火取什么样的方式?由谁来点燃主火炬塔?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几乎直到最后一分钟,谜底才一一揭晓。对于自己的这一杰作,张艺谋显然非常满意。“在奥运会的历史上,火炬塔直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秒钟才现身是比较罕见的,大部分都已经提前现身,只是点火方式不知道。而北京完成了两个悬念,一是怎么点?二是火炬塔什么样?这两个谜底直到李宁飞上空中的长卷画,开始飞奔的时候,才揭晓。”

要完成这样的创举,首先要完成两个理念,第一个是长卷画打开形成火炬塔,一分钟或者是三十秒以后火炬点燃。两个部分同时进行,难度可想而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它要求各个部门之间严密配合,不能有一点的失误。好在我们做得很完美。”谈到这点,张艺谋脸上骄傲的表情溢于言表。

据张艺谋透露,火炬塔其实早就安装到鸟巢顶上了,为了保密,特意覆盖了遮蔽物,曾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开幕式的运动员入场式后半段,火炬塔在观众的不经意间立了起来,并进行了定位,然后接燃气管道。由于这时人们的焦点都在场内的运动员上,再加上灯光的配合,因此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到火炬塔的出现。

对于最后一棒火炬手的选择,张艺谋坦言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因为这需要有特殊要求,“首先他要在高空做高难度动作,我们不大可能邀请一位现役的运动员来做,因为他要长时间的训练,现役的运动员要准备参加比赛,是不大可能留出很多时间来做这样的训练。所以我们当时希望找到一个退役的,但是他又获得过崇高荣誉的,而且有体操和技能上的技术。空中的转身、横着走是有特别训练的,后来经过体育部门的推荐,我们最后选择了李宁。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李宁特别努力,最近每天晚上基本上是凌晨一点钟上班,到鸟巢进行训练,尽管他有非常好的身体基础,但是做这样的空中动作,而且要做得万无一失,李宁也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真的是非常的辛苦,他在空中做这样一个500米,转一圈3分10秒,转完一圈下来他要休息一个小时才可以上第二圈。有时候我们下班了以后天都亮了,还看到他在天空中一个人在练习,我们都感动了,觉得他非常成功。”

对于昨晚的开幕式,张艺谋用非常圆满来评价。在他看来,这样的圆满是意料之中的。这个成功应该是属于整个团队,是三年多的努力,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七年北京奥组委等相关的部门筹办奥运的结果,更是全中国所有老百姓百年梦圆。(本报北京8月9日电)

击缶 古老的民间方式

记者李玉兰

2008名乐手盛装击缶,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对远来宾客热忱欢迎的喜悦心情。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这一极富中国古典文化特色的场景震撼了所有观众。同时也将缶——这件中国古代的乐器重新带到人们的视线中。聆听缶的演奏,不光是外国观众惊诧,对于许多中国观众来说也是第一次。

“简单说,缶就是瓦罐,是古人吃饭用的容器,也是我国古代属于老百姓的乐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古代音乐史专家张振涛解释说。

说起缶,许多人都会自然联想起中学语文课本中《将相和》一文。文中提到秦王和赵王渑池相会,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事实上,缶这种乐器淡出人们的视线已经很久了,击缶的音乐形式只有在湖南等地民间有少量留存。而缶,既为生活用品又是演奏乐器的双重社会功能和深入介入生活的意义却是其他专业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据张振涛介绍,从音乐的角度来讲,缶是一种源自夏商时代古老中国的打击乐器。早在战国时期,“击缶”就已成为华夏民族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墨子·三辩》中就曾有“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的记载。“我国古代音乐根据受众的社会阶层分为三种,一是钟鼓之乐,是帝王的音乐;二是琴瑟之乐,是士大夫的音乐;三是瓴缶之乐,则是属于老百姓的音乐,瓴缶都是瓦罐,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在奥运会开幕式这一世界性的大场景中看到缶,让这位古代音乐史专家非常惊讶,“真是没想到,觉得非常好。”张振涛说。

奥运会开幕式上为什么不用鼓而选择了观众陌生的缶?张振涛认为:“这正是中国文化元素的一个体现。我国古代的鼓是迎面敲的,古人坐姿是跪着,鼓竖着,敲鼓是迎面敲而不是上下敲。上下敲的鼓是魏晋隋唐时代外来的乐器。所以缶更能体现出我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

事实上,击缶而歌这种质朴的音乐形式确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穿透五千年的历史烟尘,拥抱世界,拥抱朋友,也拥抱喜悦和张扬。

一位观众在看完开幕式后说,开幕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课堂。对此,张振涛对此深以为然:“开幕式的音乐显示了很高的水平。昨天的开幕式把琴棋书画紧密结合,溶在了一起。”

引导员 训练一呆就是一天

记者罗京生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庞大的表演队伍中,有500名北京体育大学师生,在15000名演员的庞大阵容中,这仅仅是一支小分队,可是这支小分队却以一颗报效祖国,为奥运作奉献的赤子之心,为开幕式的文艺表演留下可圈可点的故事。

今年6月18日,北体大教育学院副院长程在宽领受了一项紧急任务,培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引导员。

回忆当时的情景,程在宽对学生们的韧性仍然赞叹不已。“烟湖度村没有一块像样的空地,要合练只能回北体大,或者到良乡去,来回路上时间就要用掉两三个小时。度村边上有一片小树林,为了躲避暴晒,学生们就在林子里练站功,可是林子里又湿又闷,蚊虫很多,但是从没人叫苦,大家唯一担心的就是被刷掉参加不了奥运会开幕式,因为引导员只需要205人,而参加训练的有300多人。”

50天的时间,这批学生从气质、体能到仪态、笑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张艺谋也不忍心将她们淘汰,最终除205人担任各国代表团的引导员外,其他100人分别担任了贵宾通道的礼仪**和组织观众与演员互动的组织者。

在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断:22个白衣仙女托着巨大的奥运五环标志,在空中翩翩起舞,仿佛嫦娥捧月。这22个白衣仙女中,有21人来自北体大的艺术体操专业和体育舞蹈专业。

为了能把这一段舞蹈表现得美上加美,这群花季女孩从去年冬天就开始训练。她们第一个训练点设在通州区台湖镇训练基地,那里冬天没有火炉和暖气,甚至连杯热水也难以找到,休息的时候,女孩子们就裹在军大衣中瑟瑟发抖。但是最大的困难不是严寒,而是“高空作业”。许多女孩子第一次升到10米的高空就又哭又叫,感觉就好像是在游乐园里乘坐过山车。为了锻炼姑娘们的胆量,教练有意让姑娘们在空中高速旋转,而且不发号施令,只用眼色指挥助手变换旋转的速度和角度。

负责带队的北体大舞蹈教师郭茵茵说:“姑娘们虽然很害怕,但是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对她们来说,最大的担忧是不能参加开幕式。”学生冯聪说:“到了6月,我们就经常到“鸟巢”里训练了,每次都是早上六七时进“鸟巢”,第二天凌晨四五点才出来,基本上一呆就是一天。”

营造梦幻 开幕式幕后的点点滴滴

记者王东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亿万观众奉献了一台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人们沉浸在激动、兴奋和欢快气氛中的同时,也急于知道开幕式后面的点点滴滴。对此,本报记者访了北京奥组委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主任王宁,请他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相信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在现场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观众,都会产生一种置身梦幻的感觉。对此,王宁透露,使开幕式演出富有梦幻的意境这个创意是早在开始创意的时候就已由总导演定下来的。以张艺谋为总导演的导演组一直强调,要以梦幻的艺术基调,用艺术的形式来展示我们的文化中国,人文奥运会的理解。从突出梦幻的方式、突出人情味的表演到突出中国文化的灯光效果和音乐效果,都要做得像一首诗一样。

王宁介绍,在创意之初,张艺谋总导演就一直说一句口头语:“我们这一场戏,一定要让观众看完了后眼泪哗哗的”,这其实也是开幕式文艺演出的一个基本基调——刚柔相济、更多的梦幻,用抒情的方式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王宁坦言,在中国五千年绵延的历史中,每个点滴的文化都是历史的精髓,如何取舍这么多的文化精髓,确实是个困难、痛苦的过程,可以说,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了正式演出之前,观众们8月8日晚看到的篇章,可以说是把中国最突出的符号拿出来,比如说文字、戏曲,还有礼乐等等。这些符号能很好体现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同时,我们也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用国际化、艺术的语言来讲故事,争取让全世界都能读懂这些中国故事。

在王宁看来,奥运会的开幕式绝不仅仅是组织一场文艺演出那样简单,它应该是世界上最隆重的一个典礼和仪式。这个典礼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仪式部分,二是文艺表演。这两个部分承载着不同的作用:文艺演出承载的是展示东道国文化,用艺术方式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仪式部分则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并包含隆重的典礼。他认为,要从整体来看一届奥林匹克开幕式,不能只把眼睛盯着文艺演出而忽视了其他重要元素。本届奥运会开幕式除了文艺演出外还有很多亮点,比如点燃火炬、放飞和平鸽、升中国国旗和奥林匹克的会旗以及运动员的入场式都有很多的亮点。

王宁同时透露,开幕式共进行了四次彩排,除了第一次作为内部审查没有让观众观看外,其余三次都有观众参与,可以说,最后的成功和前几次预演和彩排有很大的关系,它为最后的成功打下了很大的基础,因为每一次彩排都会发现一些亟待解决问题。他还透露,在7月16日第一次大的彩排以后,导演组即对一些重要的节目作出了大胆的调整。

开幕式成功了,人们自然又对闭幕式充满了期待和幻想。王宁披露说,闭幕式将是一个大的晚会。因为它所承担的作用、承担的理念和开幕式不一样。所以,大家看到闭幕式的时候将会感受到非常轻松、欢快。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

[我来说两句]

要关于08奥运感人的作文 400字

今天是2008年8月8日,期盼已久的奥运会终于如期而至!今天心里特别激动,期盼已久的奥运会开幕式终于到来了。从2001年7月13日至今历时七年时间我们终于听到了最后的读秒声。

晚上6:30分吃完晚饭,就早早的打开了电视,一家人围在电视前,期待奥运会的开幕。

晚上8:00奥运开幕式正式开始了。

开幕式在二十八个焰火大脚印的天空中开始,此时的北京已成为焰火的世界,姹紫嫣红不夜天,万紫千红似仙境。在击打2008面缶的时候,那独特的方式气势恢宏,尽显中国之风,令人赞叹。琴声优雅古诗画卷,飘逸着古国风韵。《汉字》演绎中国汉字历史发展变迁,张显悠久大力历史的同时,体现中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四明》将中国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以浪漫的表演表现的独具匠心。传统戏曲、《丝路》的表演中国的历史发展足迹。

接着,是运动员入场,本次入场仪式用中国简化汉字笔划进行。这也打破了一个奥运先例,以往奥运都是以英语的第一个字母,而中国却打破常规,也是奥运的首创。

最激动人心的是开幕式的点火,在“鸟巢”的中央,高举火炬的李宁腾空而起,在体育场上空的“空中跑道”上奔跑起来。与此同时,一幅中国式画卷沿“空中跑道”徐徐展开,“祥云”背景的画卷上呈现出奥运圣火在各地传递的动态影像。画卷完全展开之时,高高的火炬塔出现了。此时,全场屏息,一片寂静。在空中奔跑的李宁来到主火炬塔旁,点燃引线。喷薄的火焰立即沿火炬塔盘旋而上,滚滚翻涌的奥运圣火,把体育场的上空映照得一片辉煌。整个开幕式,以传统搭台,以科技人文为主题,使全世界通过一小时的时间,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在中国奏向历史最强音,中国是礼仪之帮,我们中国实现了七年前的承诺,我们有实力克服一切困难,实现中国奥运梦。

茉莉花歌曲的由来

灵感来源

茉莉花这种植物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最早种植于广东一带(南越、南海),到宋代开始广泛种植于福建并传入江浙等地;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中国化,并因其香气而受喜爱,由于其芳香独特,迎合了中国文化对“香”的崇尚,逐渐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

作词编曲经过

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冯梦龙的《挂枝儿》中;《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 ;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

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扩展资料:

《茉莉花》歌词

版本一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版本二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为主持人拟一段60字左右的介绍词 《好一朵茉莉花》

为主持人拟一段60字左右的介绍词 《好一朵茉莉花》

歌词内容

如需转载歌词请务必保留以下资讯!

> 本歌词转自〖放肆音乐通〗 :YeMusic.

江苏民谣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茉莉花介绍词

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问题有些争论。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原团长何仿,1942年在地方演出时,从民间艺人那里听到了一首民歌《鲜花调》。原歌调共3段,分别赞美了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1957年,他将当年的《鲜花调》做了修改,把三种花统一为茉莉花,于是写出了今天的《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 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 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 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茉莉花,呀,好一朵茉莉花……那歌的,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

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

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

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茉莉花 歌词

歌曲名:好一朵茉莉花

歌手:黑鸭子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 香也香不过她

我有心一朵

但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 雪也白不过她

我有心一朵

但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 比也比不过她

我有心一朵

但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 香也香不过她

满园花开 比也比不过她

我有心一朵

但又怕来年不发芽

我有心一朵

但又怕来年不发芽

:music.baidu./song/5542678

民歌《好一朵茉莉花》简评

在全球范围内极具知名度的歌曲《茉莉花》的旋律,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从十四位中国美少女的指尖淌出,让世人领略了舞动的北京;这首歌曲的旋律还贯穿于上海“”宣传片的始终。然而这首歌来自民间。六十年前,抗日烽火连天,新四军文艺小战士何仿在江苏金牛山附近集到民歌《鲜花调》,加工整理成《好一朵茉莉花》,从此唱遍大江南北。可以说,这首民歌早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

《好一朵茉莉花》曲调缠绵,寓意含蓄。茉莉花之美代表了爱情和幸福,东西方人都从茉莉花的芬芳中得到愉悦和快乐,因此,将民歌《茉莉花》转化为其他音乐形式成为作曲家们乐此不疲的事情。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先生改编创作的二胡曲《好一朵茉莉花》,就是这“芬芳美丽满枝桠”的茉莉花丛中一朵怒放的小花。

乐曲用复三部曲式结构,由引子、中板、快板和中板再现组成。引子:由伴奏乐器奏出。笛子高亢、明亮,变奏出民歌《茉莉花》的末句音乐;接着,乐队在低八度奏出末句音乐。第一段:中板。二胡奏出主题音乐,其旋律是民歌《茉莉花》的音调,如歌的旋律、二胡类似人声的发音,仿佛多情的姑娘在咏唱《茉莉花》。接下来,二胡和乐队交叉变奏出《茉莉花》的主旋律和伴奏旋律。这段音乐扩充套件、延伸了《茉莉花》的基本音调,在保持原风格的前提下,使音乐更丰富、韵味更浓郁。第二段:快板。乐曲由G调转为D调;速度慢起渐快,由中板转为小快板;情绪由抒情转为欢快。本段落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二胡用连弓和分弓分别奏出快速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其旋律是民歌《茉莉花》原曲的变奏旋律;第二层次是一个歌唱性的音乐层次,其曲调是曲作者创编的,优美动听,进一步扩充套件和丰富了《茉莉花》的音乐内涵;第三层次是第一层次的变化再现,但全部由快弓奏出,更具律动感和舞蹈性,使欢快的情绪达到 *** 。第三段:再现部。音乐又回到G调,速度回复到中速,其奏法与第一段相似,但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含情脉脉的害羞感不同,而是显得从容和自信。音乐在奏完《茉莉花》主旋律后由又复奏一次,最后在民歌拖腔尾音的基础上,音调上扬八度,在虚幻飘渺中将人们引向悠远的遐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这首曲子叫啥,在哪儿播放?急啊!

宋祖英的《茉莉花》

在那下载《好一朵茉莉花》

就在百度的MP3里呀,给你地址:1::.chinadaily../...759454628.mp3

2::szzwch./...4%bc%b4%e5%a5%8f.mp3

3::ol.my0523./mlh.mp3

4::zhangmenshiting.baidu./...ee8379626

歌曲 好一朵茉莉花的词曲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 香也香不过她

我有心一朵

但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cococ. →lrc焕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 雪也白不过她

我有心一朵

但又怕旁人笑话

cococ. →lrc焕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 比也比不过她

我有心一朵

但又怕来年不发芽

cococ. →lrc焕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 香也香不过她

满园花开 比也比不过她

我有心一朵

但又怕来年不发芽

我有心一朵

但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茉莉花原唱是谁?

起源

《茉莉花》是江苏民歌,这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江苏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发源地却颇具争论。现在的主流观点是《茉莉花》起源于扬州。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省的南京、盐城等城市争相站出来说他们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而且还在一些媒体上发表文章,加以证明。2000年10月16日,两位扬州文化人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扬州清曲》的文章,此后再没有听到其他不同的声音了。这两位文化人分别是扬州清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聂峰。其中,聂峰先生还师从于近代的扬州清曲表演大师王万青。长期沉淀的清曲知识,使两人坚信《茉莉花》源于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又称扬州小曲、扬州小调。《茉莉花》最早属于扬州的秧歌小调,后经扬州清曲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衍变成扬州清曲的曲牌名鲜花调。清乾隆年间出版的一部汇集当时流传广泛的地方戏曲的《缀白裘》集里,收集刊登了《鲜花调》,有曲谱和曲词。曲词除了个别字与现在的《茉莉花》不同外,其他一字不差,这是目前为止,发现在的关于《鲜花调》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载。由此足以证明,《茉莉花》源自扬州清曲。两位文化人又从其他方面,列出种种证据,佐证《茉莉花》与扬州的渊源。文章出来后,异音立即没有了。后来不少其他地方的学者文人,也开始渐渐发表文章,称《茉莉花》出自于扬州。

这首脍炙人口的扬州小调,随着扬州在当时的影响而传颂全国,且影响了其他许多地方的戏曲和曲艺。150年前,扬州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会哼。几十年后,普契尼创作《图兰朵》时,选用这样一首既能代表东方韵味又风靡中国的《茉莉花》作为主题音乐,衬托中国人的爱情故事,既自然也属必然。

发展和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茉莉花》自古以来流行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通过赞美茉莉花,含蓄地表现了男女间淳朴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就刊载了它的歌词,可见其产生流传年代的久远。

十八世纪末年,有个外国人将她的曲调记了下来,歌词用意译的英文和汉语拼音并列表示。后来,又有个叫约翰·贝罗的英国人来华,担任英国第一任驻华大使的秘书。1804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游记》。也许在他眼里《茉莉花》是中国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意把《茉莉花》的歌谱刊载了出来,于是这首歌遂成为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开来。

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义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剧《图兰多特》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义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

据近年来媒体报导,《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隶属江苏省扬州市的仪征市金牛山地区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曲原词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遂成为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该曲当年由前线歌舞团演唱,后由中国唱片社出了唱片,于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

本世纪初年,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3年8月3日,2008年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当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和著名影星成龙扶著会徽缓缓走上祈年殿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你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 *** ,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随着这些电视片的播放,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